
# 喊了百年的"茄子":慈禧的科技启蒙,藏着现在的网红密码
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:为啥咱拍照时张嘴就喊"茄子"?这事儿可不是现代人发明的,往前倒腾一百多年,紫禁城的慈禧太后早就成了这个词的"野生代言人"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位看起来保守的老佛爷,其实是晚清最时髦的"科技尝鲜官"。
先给大伙捋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。1903年,留洋归来的裕德龄成了慈禧的御前女官,随身带了堆西洋稀罕物:能报时的打簧表、会唱歌的八音盒,还有个被太监当成"勾魂妖物"的相机。就是这相机,让"茄子"一词成了传世热词。
最初拍照时,慈禧被镁光灯吓得直戳宫女胳膊,拍出来的照片一脸严肃。裕德龄急中生智教了个招:"说'茄子'时嘴角会上扬,拍出来就带笑了。"结果老佛爷一嗓子"茄——子——",把房梁灰尘都震下来了。这张照片后来登了《伦敦新闻画报》,成了中国最早的"皇家写真"。
展开剩余72%更逗的是初见电灯那幕。1903年颐和园装电灯时,慈禧一进殿就指着吊灯问:"这堆各色'茄子'是啥?"直到李莲英打开开关,满殿光亮,老佛爷才恍然大悟。您瞅瞅,这"茄子"简直成了她对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,跟咱现在见着新科技先喊"哇塞"一个意思。
这事儿放现在看特有意思,老佛爷当年的"科技启蒙",跟咱现在追新数码产品没啥区别。她当年对着相机犯嘀咕,就像我妈第一次用智能手机时问"这玩意儿能存照片?";内务府因为装电灯每年省三万斤蜡烛,堪比现在公司用LED灯降成本,都是科技改变生活的实锤。
说到拍照喊"茄子",现在早演化出各种版本了。年轻人拍闺蜜照喊"芝士",拍亲子照喊"草莓",但内核都跟慈禧当年一样——找个能自然微笑的口型。有数据说,国内摄影APP里,"茄子"仍是使用率最高的拍照口令,百年传承的力量真是不服不行。
不过也有人抬杠:"就不能换个词?"其实还真有地方试过。有景区搞文旅宣传,让游客喊当地特产,比如在烟台喊"苹果",在吐鲁番喊"葡萄",但效果都不如"茄子"顺口。这说明有些传承下来的东西,还真有它的道理,老祖宗的"经验之谈"有时比创新还好用。
慈禧当年对西洋科技的态度,特像现在的"银发网民"学智能设备。一开始觉得相机"吸魂魄",后来天天追着拍照;刚见电灯以为是"茄子精",转头就让把十二座宫殿都装上。这种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,搁现在就是爷爷奶奶从"不敢碰手机"到"天天刷短视频"的转变。
最妙的是裕德龄的"驯化技巧"。她知道慈禧怕强光,特意让工程师调电压,让电灯慢慢变亮,这套路跟现在APP搞"老人模式"简化操作一模一样。还有内务府因为装电灯裁撤二十个擦烛台的太监,这不就是最早的"科技替代人工"案例吗?放在今天,就是AI客服取代人工接线的前身。
但老佛爷也有保守的一面,就像现在有人一边用智能手机一边吐槽"还是按键机好用"。她坐奔驰车时嫌司机背对自己,非要改成"跪着开";试了西餐刀叉后,转头还是换回象牙筷。这种"接受新事物但守旧规矩"的心态,搁到现在也很常见。
现在故宫里还留着当年的电灯和相机,成了网红打卡点。有回我去颐和园,亲眼见着导游指着乐寿堂的吊灯说:"这就是当年慈禧喊'茄子'的那类灯。"一群游客围着拍照,还特意喊了声"茄子",那一刻真有种穿越感,百年前的皇家时髦,成了现在的平民乐趣。
想想也挺感慨的,慈禧当年接触的那些"奇技淫巧",现在都成了日常标配。相机从稀罕物变成手机标配,电灯从皇家专属走进千家万户,而那句"茄子",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暗号。这说明不管哪个年代,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美好的追求,从来都没变过。
最后说句实在的,下次拍照再喊"茄子"时,咱也能跟身边人掰扯两句:"这词可有年头了,当年慈禧太后拍照都喊这个!"毕竟从紫禁城的"皇家口令"到现在的"网红热词",这百年传承的,可不只是一个词,更是咱对新鲜事物的那股子好奇劲儿啊!
发布于:河南省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