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电动车快速发展的今天,装有4电机的四轮驱动电动车有个特别火的技能,叫 “坦克掉头”,说白了就是靠两侧车轮转速不一样实现原地转圈。但你知道吗?这招其实是人家坦克玩剩下的,而且更有意思的是,不是所有坦克都能玩好这手 “绝活”。
坦克跟汽车不一样,它靠履带走路,没法用导向轮转弯,只能让两边履带转速不同来调整方向。可现代主战坦克能一边履带往前转、一边往后转,实现完美的零半径掉头,二战时的老坦克大多就做不到,顶多是一边转一边停,掉头半径大得很。
这差距全在变速箱上。现代主战坦克虽然大多就一台发动机,但有套叫 “双流系统” 的神器。简单说这套系统有上下两个动力输入轴,搭配不同的转动模式就能控制履带:下面的轴正转、上面的停,两边履带就一起往前走;下面正转、上面反转,左边履带往前走,右边就停着;要是下面停了、上面正转,右边往前左边往后,这不就原地转起来了嘛。
展开剩余78%二战时的坦克可没这么高级。那会儿的变速系统还在摸索阶段,花样挺多但都不够完善。多数坦克就靠给两侧驱动轮装独立离合器来转向,跟汽车离合一个道理,结合了履带就转,分开了就停,顶多再加个刹车调转速。像虎式、豹式那些名气大的坦克,变速箱设计得特复杂,可从留存的影像看,照样没法零半径掉头,这功能得等到冷战时期才慢慢普及。
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虎P和鼠式这种电传动坦克,两侧履带各由一个电机驱动,理论上能实现原地掉头。但鼠式那家伙太极端了,车身窄还死沉,转向时阻力大得吓人,俩小电机能不能带动它转圈,至今都是个谜。
除了变速箱,坦克的履带也藏着不少门道。早期坦克履带就是铁板用铰链拼的,后来速度快了,才跟轮胎似的加了花纹增加抓地力。而且履带宽度得看情况选,路面好就窄点,要是在二战苏德战场那种烂泥地,必须加宽,不然分分钟陷进去。
虎式坦克就是个典型例子,本身车就宽,装上加宽履带后,用平板车或火车运输都超宽,得先拆了外层履带才能走。二战时打仗急,坦克从工厂出来直接上战场,基本都用钢制履带,可战后问题就来了,坦克要在城市里转场、参加阅兵,钢履带一压,路面全是坑。后来就有了挂胶履带,跟给坦克穿了双胶鞋,对路面友好多了,越野抓地力也不差。
但挂胶履带容易磨坏,尤其是在沙石路上,所以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至今主要还用钢制履带。梅卡瓦还有个特别的地方,悬挂系统是侧面弹簧式的,不是现代主流的扭杆式,据说这样既好修,又能给车后载步兵腾出空间。
说到梅卡瓦,它的发动机、变速箱和驱动轮全在前头,诱导轮反而在后面,这设计看着怪,其实诱导轮特有用。不光梅卡瓦,二战的虎式、豹式也这样,诱导轮能调松紧,装履带时留点心松弛度好装,装好再把它调紧,履带就不容易掉了。而且坦克的履带和轮子有齿咬着,没那么容易坏,就算掉了一两个负重轮,照样能跑。不过前轮受的冲击大,一般会多装个缓冲器。
这可不是瞎说,济南军区某装甲旅以前搞演练就出过这么档子事。有辆坦克陷在雷区,负重轮和履带都受损了,修理分队过来得半小时,车长闫国柱干脆带着组员自己把坏轮子卸了,换了履带,硬是把坦克倒回了安全区。后来旅里还表彰了他们,说战场上就得这么灵活处置,还把这经验全旅推广了。
要是履带断了一截也别慌,坦克有招 “履带转接”,拆了坏的几节照样能走,虽然跑不快、姿势也难看,但能撤离战场就是胜利。不过坦克发展史上也有不少华而不实的设计,液体悬挂就是典型。
这玩意儿能调负重轮高度,让坦克 “趴” 在地上隐蔽射击,瑞典S 型坦克为了这功能干脆拆了炮塔,日74式也靠它搞自卫。但问题太多了,成本高、结构复杂还爱坏。日本90式用了液气加扭杆的混合悬挂,有次公开表演直接出故障趴窝,场面别提多尴尬了。也就日本地形特殊,面积小还崎岖,坦克不用长距离跑,对悬挂耐用性要求低,反而需要频繁调姿态,所以10式坦克还在坚持用,现在能一边跑一边调姿态,射击更稳了。
最后再说说坦克倒车,这事儿里还有阵营差异。日本10 式坦克倒车能跑得飞快,正好符合自卫队防守的理念。现代西方坦克倒车速度都不差,比如豹1A5能跑到25公里/小时,豹2A5更是能到30公里/小时。但二战坦克倒车都慢得要命,因为非双流变速箱加倒车档位太麻烦,当时都优先保进攻,能省就省。
俄系坦克把这习惯继承了好久,信奉“卒子不后退”,结果实战吃了大亏。撤退时倒车慢,要么掉头暴露薄弱的屁股,要么在原路线慢慢退,很容易再踩地雷。现在各国都学聪明了,毕竟活着才能继续战斗。
从转向系统到履带材质,再到倒车速度,坦克的每处变化都藏着战场教训。就像现在捷克花 13亿欧元买了44辆豹2A8,还联合德国、挪威等国搞欧洲统一采购,就是为了让坦克更适应现代战场。说到底坦克的进化史,其实就是一部 “活下去才能赢” 的实战智慧史。
发布于:重庆市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