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了将近四年,乌克兰在战术上已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:与俄罗斯进行长期消耗,同时穿插政治谈判作为掩护和筹码。战场上和后方的行动互为配合,目标是拖住、削弱并分散俄方力量。
在正面阵地,尤其是顿巴斯及红军城一带,乌军大量使用廉价无人机与俄军纠缠,反复消耗对方正规部队的注意力和火力,目的并非一锤定音,而是尽可能牵制对方主力、阻止其进一步推进。
对纵深目标的打击则更具针对性。乌克兰把重点放在炼油厂、铁路枢纽和大型后勤基地等关键设施上,采用远程武器和大型无人系统进行突袭,试图切断对方的补给链、削弱其燃油与运输能力。近来的攻势使得俄罗斯在成品油供应和出口方面出现紧张,优先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前线,这成为外界能观察到的明显后果。
展开剩余67%同时,乌方在俄境内也存在潜伏的抵抗力量,配合特种作战对俄后方和军事设施进行骚扰与破坏。这类行动包含了多样化的小规模突袭,既有物理破坏,也有针对性骚扰,目的是消耗对方的防护资源、提高其安全成本,并在心理上造成压力。
近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手段,是用携带炸弹的气球对俄本土实施攻击。按照俄方媒体与官方的说法,乌克兰在多次行动中大量使用了这种“恐怖气球”,并在一次行动中被俄防空部队拦截并击落了大量同类目标。俄方称早在2024年春季就发现了这种做法,并指出此后频率有所上升。
这类气球式武器之所以被采用,主要在于它们具备一些战场上独特的优点:一是飞行速度很慢、几乎无声,常规预警系统难以提前发现并预警;二是易于批量投入,使得对方防空面对大量目标时容易分散;三是能够用于攻击后方纵深的关键设施,从而对敌方补给、生产与士气造成影响。乌方在使用时常配合数量化投放与诱饵战术——部分目标用作诱导,真正的打击力量则在其他高度或时段接近目标,从而提高命中或破坏概率。
由于这种手段不追求单次决定性打击,而更侧重于牵制和消耗,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对军事目标的直接威胁,更在于迫使对方调整防御部署,分散其空中与地面防护力量。频繁的后方袭扰还可能影响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,增加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压力,这也是其被重视的原因之一。
总体来看,乌克兰如今把无人机、远程打击与非常规渗透行动结合起来,形成多层次的攻击体系:在前线以大量低成本系统消耗对方主力,在纵深打击关键基础设施以切断补给,并利用渗透行动和新型手段在敌后制造不安。这种复合型策略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战局,但有助于长期耗损对方的军力与资源,并将战线之外的战略影响扩大化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